发布时间:2021-03-09 15:54:21 阅读量:244 作者:一鸣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开悟的。笔者认为修家谱对家风建设和民间道德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是修复我们早已陌生的传统文化的一个不错途径。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先祖崇拜,这与农耕文化有关。生老病死,四季轮回,道法自然,融入自然,这是中国人原始哲学与伦理观念产生的基础。正是因为这种深层次的文化信仰,中国人历来重视家谱的修订。家谱被摆放在祠堂或家里最圣洁的地方。
【新闻随笔】
民间修订家谱的热潮正悄然兴起。据媒体报道,湖北武汉的蒋先生花费120万元修订家谱,其中包含“清正廉明”“穷莫丢猪,富莫丢书”这样的家训。修订家谱引来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这是落后的宗族观念的反映,但舆论中仍是赞赏者居多,认为这是“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的好方式。
一本家谱展示了一条生命繁衍的清晰“线路”。你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你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老人会时常向孩子讲述先人的故事和经历。家谱上还常常对德行高尚者有几笔盖棺论定似的描述,如“清正廉明”“勤俭持家”“坦荡做人”“生财有道”,一条精神延续的密码跳跃在纸上,熠熠生辉。它就像座右铭一样时刻在提醒人们,一定要继承先人们的遗训。日积月累,这便成了家风。
据考证,中国人修家谱的习惯从先秦时就有了。相传西周贤臣周公确立了家族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从血缘上分清孰亲孰远,开始记录家族中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家谱刚开始是在官方流行,到了唐以后就流传到民间,及至明清时达到极盛,以此还形成了各种个性化的家风、家教。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都是这种传统中的代表,诸葛亮的《诫子书》至今挂在很多人的家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灭,与这种文化的传承是有极大关系的。当然,在历史上,家谱发展也有不好的一面,如魏晋时期人们修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成了阶级固化的重要基础。正因如此,隋唐时期产生了科举制,以此来弥补它的不足。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精神生长的根系,只有充分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家谱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却也很重要,它一方面记录着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另一方面记录着家族的精神传承。
今天,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漂泊感越来越强烈,精神的个体化传承越来越难,家谱的修订也许是反抗同质化的一条出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开悟的。它可以在历史的宏大叙述中保持其鲜明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为文化的再生提供鲜活的个体经验。
(作者:徐兆寿 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胸痛同时伴有反酸烧心,尤其是在夜间发生,患者甚至可因突发胸痛而睡梦中惊醒,起来活动活动,或者喝点水、吃点东西,感受好一点,这样的胸痛,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活动与进食饮水,把反流到食管里面的胃酸稀释掉,再通过吞咽送回到胃里,没有酸性的刺激以后,食管的疼痛就会减轻很多。
老年人喜欢彼此转发“鸡汤文”和“养生文”,燕江陵说,这其实是老年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开悟的。就像年轻人在一起会说说现在去看什么电影一样,老年人会通过互相转发“鸡汤文”、“养生文”来增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跟过去我们见面会说“吃了吗”一样,现在的老年人见面都会说说自己有什么基础病,吃什么保健品,到哪里去锻炼,去什么地方旅游。有时候他们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疏解,“鸡汤文”也是一种疏导方式。
老年人喜欢彼此转发“鸡汤文”和“养生文”,燕江陵说,这其实是老年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就像年轻人在一起会说说现在去看什么电影一样,老年人会通过互相转发“鸡汤文”、“养生文”来增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跟过去我们见面会说“吃了吗”一样,现在的老年人见面都会说说自己有什么基础病,吃什么保健品,到哪里去锻炼,去什么地方旅游。有时候他们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疏解,“鸡汤文”也是一种疏导方式。
又一个父亲节。都说父爱如海,对于连云港45岁的王余标来说,近20年时间,他将对女儿的浓浓父爱,都装进了自己的“父爱日记”。从女儿两岁开始,这位细心的父亲就记录了女儿成长的点滴故事。在女儿20岁生日时,他将总计34万字的手写日记,重新录入计算机。六大本装订成册的日记诉说着一位父亲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的爱。
上一篇: 预防近视 纳入武汉中小学生假期作业